Tag Archives: hkiff

香港國際電影節

Appleseed Alpha:CG Animation只求像真係死路一條

Standard

*我係癡漢,死盯住Deunan對波(左)。喂,唔得喎,硬成咁既? (圖片來自互聯網)

《Appleseed Alpha》

利申:荒牧伸志黎講,我無睇Appleseed,反而有睇《吹波糖危機》(荒牧伸志負責機體設計),同埋前排先出的《Evangelion: Another Impact》。

從不懷疑荒牧伸志的機械處理,今次睇Appleseed Alpha都係一心想睇下日本CG去到一個咩程度。(因為網上已有好多對故事的劣評~_~而個故仔真係好悶。你估到晒劇情發展的前傳咁。)

CG黎講,場景已經做到真既一樣。基本上我地而家睇真人科幻電影,好多場景都係後期CG。例如《悍戰太平洋》成個香港景都係畫出黎;不過Christopher Nolan講到明《Interstellar》基本上係無用過CG。

講遠左,返黎。Appleseed Alpha入面的場景做得好真。但因為已經有好多電影做緊,我一啲都唔驚訝,呢個只係基本要求。(但同場我隔離位的小毒毒好似發現新大陸咁不停自言自語:「嘩!」「真既一樣!」「好勁!」)

反而一直以來CG動畫做得唔好的係人物,表情、動作,呢個先係今次睇的重點。

Appleseed Alpha的人物表情、神態係有進步,尤其係生化人「雙角」,由於佢個樣唔係人咁肉色,性格又浮誇,容易啲表現。真人的面相都有進步,我觀影時係覺得女主角Deunan的表情幾唔錯,但事後諗深入啲,其實Metal Gear Solid的宣傳相,蛇叔已經真人一樣,佢塊面的texture表現到男人粗糙的鬚根同皮膚,lighting自然更突顯到texture的細緻。如果Metal Gear Solid的Still已經做到,咁睇,Appleseed Alpha係Animated,兩者相比大概只係同等水平,其實未算突破。

而我唔滿意Appleseed Alpha的,係人或物飛開、被擊飛,應該係墜住咁飛出去,呢種下墜力始終表現得唔好。仍然係硬生生好「虛」咁「移」過去。即係Deunan跑黎跑去,佢心口應該要「拋下拋下」咁先好睇嘛!唔係囉!戲入面硬掘掘兩團肉,咁你個人設開咁大個窿擠對波出黎為乜?嘥晒呀!

※ ※ ※

【講多兩句:CG Animation只求像真係死路一條】

睇動畫咁多年,睇住CG技術一日千里,我一直思考:究竟動畫的終極追求係唔係「像真」?

坦白講,我唔同意。追求「像真」,係一個過程,唔可以係終極。一路以來,發展CG Animation的歷程上,係朝住像真的方向。應用到喺game play、真人電影上,CG係幫到好多。但回到動畫本位,你要像真,咁點解唔拍真人電影?我反對盲目咁要求動畫追求「似真實」、「同真既一樣」,咁係忘記左動畫本身係咩,佢特質係咩。

動畫吸引我之處,在於佢能夠天馬行空,畫面上超乎常規、克服物理限制。你中意扭到點就點,換句話說,呢一種係「仿真」,佢只係一部分模擬真實,更多更多係想像、幻化,甚至係轉化(例如stop-motion用不同材料去扮返佢想表現既野)。果種「不像真」或「仿真」的趣味,始終係動畫「本色」,先至係動畫之所以有別於真人,佢最獨特之處。(所以我其實一向唔太中意睇CG animation,我中意手繪、Stop-motion。)

既然真人、動畫兩者係完全唔同類型、追求的質感係咁唔同,咁點解我要拍動畫去追求真人電影既野?咁唔單只係捨易行難,直頭係錯配。

係,兩者可以互滲,真真假假、虛實相承咁先好睇。如上例《悍戰太平洋》賣的,就係將機械人動畫的精神抽出來拍成真人電影,像真係佢的追求,CG只係輔助。

而落返去Appleseed呢一種CG Animation,係像真之外,係唔係應該要有更高層次的追求呢?係。不過就Appleseed Alpha黎講,睇唔到。佢而家只係像真條路上努力緊,條路行到一半咋。

單純只係追求像真,咁CG Animation好難去到更高的藝術層次,只能係作為一種技術地為真人電影或者game play貼金抬轎。咁CG Animation點突破?我暫時未有明確答案,大概可能係機械或者場景上的「像真」,而人物、動作上有「不像真」的幻想元素。尤其係機械設計上,可能係cyber punk果種機械同人的完美結合(Ghost in the Shell?),又或者類似庵野版Cutie Honey的特攝式超誇張動作。希望發展落去,業界會摸出明確的路向。

Trailer: https://youtu.be/VrgT8u5F4-4
‪#‎蘋果核戰Alpha‬ ‪#‎AppleseedAlpha‬

HKIFF2013: 賴恩拿堅短片集

Standard

《賴恩拿堅短片集Ryan Larkin Programme》--流落街頭的奧斯卡提名
29/03/2013 12:30pm @ 太空館

看完這個節目六條短片,認識了一位加拿大動畫大師Ryan Larkin,看盡了他的一生。深深佩服於他的創意和想像力,也感慨於他的產量之少(只有五條短片,一個節目就看完了)。以下介紹動畫,也說大師生平。按片名可以看全片。

Syrinx(1965):Ryan學生時代的練習作。以碳粉素描,畫出流暢的人物動感。配樂是德布西的樂曲。

Cityscape(1966):繼續碳粉素描,其中黑白人物的連續變化轉換形態,已有大師個人風格的雛型。

Walking(1969):進入彩色世界,迷幻風格其實很配當時的嬉皮風潮。作品描繪人走路的姿態,有線稿素描,也有水彩素描,顏色的變化帶出動感,很厲害。記得在ifva的大師班聽過,人走路的動作,是animation裡很基本的功課,這條短片Walking,可說是完美示範,男女、老幼,不同的走路姿態伴隨輕鬆的音樂,簡單動作盡見功力、想像力,非常好看。難怪Walking獲1970年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提名。

Street Musique(1972):由走路進化到不同的動作,身體的扭動、跳躍、幻化,像萬花筒的顏色形狀,不斷演變,甚至是由人變成了怪物,怪物又變成了其他怪物。其中顏色繽紛至極的超現實pattern,很迷幻,令人看得入迷。是超有想像力的人才能畫出這樣的Animation。音樂繼續好聽!

Spare Change(2008):1972年之後,Ryan Larkin沉溺藥物和酒精。1978年,他離開了加拿大的國家動畫機構(National Film Board of Canada),一蹶不振,最後更淪落街頭,無家可歸。在人生最後幾年,Ryan Larkin認識了音樂人Laurie Gordon,在她的支持、鼓勵和幫助下,Ryan從拾畫筆,回到屬於他的animation世界。Spare Change是大師對自己的戲謔--淪為流浪漢,在街頭乞求Spare Change;但老人仍有自己的堅持,也可以苦中作樂。技巧上集他前半生的大成,早年的素描(而且是非常扎實的素描),到後來的色彩和動作幻變都一一呈現。音樂也是絕配,用的是Laurie Gordon的樂隊的音樂,非常好聽。可惜Ryan未完成這部作品就在2007年因肺癌逝世,享年63歲。Spare Change其後由Laurie Gordon完成。(Spare Change我會比五粒星,真的好精彩!)

Ryan(2004):這不是Ryan Larkin的作品,是另一個動畫家Chris Landreth,以Ryan Larkin生平為題的動畫記錄片。這部動畫清楚地交代了Ryan的人生低潮,離開動畫界之後的可悲。此片動畫家Chris,以不完整的人物外形,像是滿身傷口,並在「傷口」位置填上色塊及閃動畫面,來表達藝術家與一般人的分別--藝術家跟常人不一樣,像異類,他們先天/後天缺失的部分,都因藝術創作而起。加上片中的Ryan,脾氣不好,又上了年紀,像一個瘋狂的、暴躁的阿叔。Ryan完成Street Musique之後就沒有再畫下去,一沉不起。我想,Chris也是一位動畫家,製作這部動畫不多不少都是想Ryan重出江湖。結果Ryan臨終前留下了集大成之作Spare Change。這動畫表現了兩個動畫家的天分,也道盡了動畫家的悲涼。(像他們這些做動畫短片的,既小眾,又沒發行市場,不要說pixar那樣做商業大片發達賺大錢了,連糊口都分分鐘做不到。Ryan在片中說(大意):「當我做一條片要$50,人家好端端幹嗎要比$50蚊我做一條動畫?睇完條動畫又唔會飽,條動畫完全就無商業價值!」)Chris這部Ryan最終獲2004年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,像是為Ryan出了一口氣,不過也很諷刺。

延伸:
Alter Egos(2004):這部真的是Ryan Larkin的紀錄片。記錄了Chris Landreth製作Ryan的動畫期間,他們二人的訪談,像是making of。其中談到Ryan的成長、他的作品、他為何離開動畫界、酒精對他的影響等等。片中,Chris勸Ryan戒酒,Ryan沉默不語,然後笑笑說,喝酒很好呀,輕輕鬆鬆,我沒壓力(大意)。Chris露出可惜夾雜無奈的表情。當Chris完成動畫,帶去給Ryan看,看完,Ryan哭了。一個老人,淡淡流淚,說著:「很好,很好,我很喜歡。」這一哭,讓我堅信,Ryan為此感動了,後來就成就了他的遺作Spare Change。

Ryan Larkin Facebook Page
年輕的Ryan Larkin挺英俊的,像文青的樣子。我add了他的facebook page,至今還不時有些疏落更新,語氣幽默風趣。他說:「I can’t believe people still don’t know I’m dead – they think I’m still making Spare Change or something…」

HKIFF2013: 大渡海(字裡人間)

Standard

《大渡海 舟を編む》--就是喜歡翻字典那種紙張的質感
25/03/2013 09:30pm @ 文化中心

讀中文出身、喜歡文字學和訓詁、現職編輯--我無法不喜歡這套《大渡海》。也是這些身分、喜好、個性,令我為這部電影感動不已。

《大渡海》其實是一部字典,像我們的《辭海》。故事講述松田龍平飾演的宅男書虫,被調到字典編輯部,因著他自己對文字的喜愛和執著,一心要編好《大渡海》,繼而漸漸打破自閉的框框,和同事合作、相知相交,學會了與人相處,甚至鼓勵他人。故事其實挺簡單,書虫加入字典編輯部,編《大渡海》途中遇上許多阻滯,發生不少意外,編輯部眾人如何眾志成城,逐一解決問題,是一個傻好人遇上一群好人成就好事的溫情小故事。

電影裡提到:「由一個不會與人溝通的人去編寫一本用來給人溝通的字典」,這句話點醒了松田龍平,也是電影主題:文字和語言,是人與人之間溝通、了解、交心、相知、相愛的工具;文字和語言,彷彿就是把人連起來的紅線;日文原名《舟を編む》就是「編織一隻大船」的意思,大船穿過字詞的海洋,把陸地的人連繫起來。人們的感情,也像編纂字典般,慢慢一個字一個字、一點點一滴滴的建立和累積。

角色之間的互動充滿溫情,好看;不過對我來說,編寫字典、製作、印刷的過程更好看。看著他們為了《大渡海》編寫了十幾年,到開機印的一刻,真的很感動!還有松田龍平為字典揀紙時提到翻字典那種美好的質感,真的太有共鳴了!大學二年級,上過郭鵬飛老師的古代漢語之後,開竅般找到了寫論文的方法,從此愛上圖書館裡參考書那一角,和那些字典熟絡起來。各種形式編纂的,重型的只是目錄已如一本《辭海》,專門的也有精細如《詩經》植物詞典。以一個字或一句經為鎖匙,逐本逐本字典去查,翻開那些薄如蟬翼,滑如蛋白,還帶點半透明的內頁,小心翼翼還怕弄皺或撕爛,當時我相信,讀中文的浪漫就是查字典。--所以我是不會不被這套《大渡海》感動的。

也說說演員。松田龍平今次演的宅男角色跟平日的他很不一樣,明明是型男,怎麼可以演活了宅男書虫?更要看到他一開場是完全不能溝通的100%宅,丁點光芒也沒有,所有星味都消失了,到後來變得積極成熟,還有點自信,他連這種轉變也表現出來,難怪當年16歲初出道一嗚驚人(《御法度》)。還有小田切讓,是輕佻小聰明的角色,對他來說毫無難度吧。至於宮崎葵,其實沒怎麼發揮喇~

最後,推介這套電影給中文系的朋友、讀語言的朋友。特別是對語言文字有執念的朋友。(不喜歡查字典,感該會覺得很一般吧~)

延伸:
[日]《大渡海》官網

HKIFF2013: 閃靈237

Standard

《閃靈237 Room237》--作者已死,以《閃靈》為例
31/03/2013 11:55pm @ The Grand Cinema

又要講我的電影記憶--《閃靈》係唯一一套我細個睇明珠930,睇到一半驚到頂唔住要轉台唔睇既電影。那些從升降機門湧出來的血、靈異孖女,我還未消化到套戲講乜已經驚到要放棄。再過幾年,同阿媽一齊再係明珠930完整地看完一次,積尼高遜猙獰而怪異的表情,還有最後一幕那幾張黑白相片,仍然令人不寒而慄。到今日,我相信我是因為太驚,而忘記了《閃靈》的許多細節,我只記得那些恐怖畫面,和大體劇情。

至於《閃靈237》,其實是一套分析《閃靈》的記錄片,由五位Kubrick超級粉絲口述配以《閃靈》的剪接畫面,逐一超仔細地分析畫面、道具、setting的深層意義。我認為有不少是過份詮釋而得啖笑,例如一開場的藍天白雲呈現了Kubrick的樣子,但有一些精細發現令我目瞪口呆。

其中一位受訪者提到「心理暗示」一說,即以不斷重複出現的奇怪/不合理設計,造成心理暗示,渲染不安。這個我覺得挺有道理,畢竟我就是經歷過那種不安得要停下的觀眾。當中有幾點我覺得很值得提出:

  • Jack和Wendy對話,畫面是Jack,他後面的牆角有一張椅子,接著畫面是Wendy說話,再之後畫面還是Jack,但他後面的椅子消失了;
  • 總經理房背有一扇大窗,但按戲中酒店設計,那是不可能的,總經理房後面,應該是升降機旁的走廊;
  • Danny三次環圈踩單車,在一鏡到底而沒有踩上樓梯的情況下,第二次踩單車竟然由地下踩到上二樓,第三次更踩到見到孖女;
  • Danny在地毯上玩車仔,當Danny站起來,一個剪接鏡頭,地毯的圖案上下倒轉了。

受訪者當然從這些許多的蛛絲馬跡提出更多的演繹,諸如「印第安人大屠殺論」,指《閃靈》的主旨是批判美國人對印第安人的迫害;「二次大戰希特拉大屠殺論」,批判希特拉在二戰的所作所為;「登月造假論」,指Kubrick為美國太空總署拍了那段經常被人質疑造假的阿波羅11號登月片段,於是在《閃靈》中暗示自己的內疚和不安(片名《Room237》呼應此說,237號房就是收藏了這個秘密云云)……我個人覺得這些論點想得太遠,但先不論是否可信,只看電影畫面,已經夠塑造不安了。以Kubrick這樣仔細和智商200的人來說,上面那些會是「唔覺意」的bug?還是精心刻意的設定?我相信是後者。

另一位受訪者提到以順播和倒播將畫面重疊地看,會有許多有趣畫面。例如最後的黑白相片和片頭的湖光山色重疊起來,竟然像一張寫著「Overlook Hotel, July 4th Ball, 1921」的明信片!雖然很明顯是過份詮釋,不過很有創意!也印證了「作者已死」。

《閃靈237》剪接了Kubrick的其他作品和一些經典黑白恐怖片,來表達觀眾和受訪者看《閃靈》時的即時反應。再加上為說明而不斷重複又重複地出現的孖女、升降機血浪、美女變屍體,《閃靈237》我看到最後三分一,心裡已經夠寒了,完場一個人走到圓方外,四野無人兼夾又冷又凍,真心驚起上來。

延伸閱讀:
[豆瓣] 《閃靈》的237號房間
這篇文章將《閃靈237》內提到的論點以文字和截圖解釋,除了上文我提到的四點,還有其他怪異設計。

HKIFF2013: 癲狗喪七

Standard

《癲狗喪七Seven Psychopaths》--後設問題:鎗戰場面有幾重要?
30/03/2013 10:30am @ 文化中心

《癲狗喪七》4月11號上正場,所以先寫寫這個。

這是一齣好玩抵死的後設黑色幽默連環殺手鎗戰片。電影編劇Marty正在寫一個叫《癲狗喪七》的故事(正是導演加編劇Martin McDonagh的自嘲!),可是大腦便秘,寫不下去。他的好朋友Billy仆心仆命,幫他取材、找靈感。同一時間,Billy和靠偷狗再賣返隻狗比原主人搵食的拍檔Hans,好偷唔偷偷了黑幫大佬的愛犬……還有連環殺手「階磚積」的出現、Marty筆下寫到一半的越南殺手、連環殺手夫妻、割頸自刎的貴格會信徒,當七個殺人狂全部出場後,以為亂到九彩的故事突然轉入直路,這是一部後設電影!黑幫大佬追殺Billy、Hans、Marty只係面線,主線是Billy和Hans幫Marty完成《癲狗喪七》的劇本!

電影後半都是三個麻甩佬在討論《癲狗喪七》的故事要點收科,Billy提議那一段精彩爆笑,愛看B片/Cult片的一定笑反肚!究竟鎗戰對一套戲有幾重要?Billy會在電影中親自話你知!電影用黑色幽默的氣氛推進,前半稍靜,後本才是精髓,全在於後設、反諷荷里活套路的各種設計之中。咁真實呢套《癲狗喪七》點收科,我當然不會劇透喇。

特別一提Hans這個角色由老戲骨Christopher Walken主演,戲味濃不在話下,由他反襯衝動的Billy和無鬼用的Marty是一絕。而Hanz這個角色本身的故事,很感人,對電影主線的推進有很大幫助。薑愈老愈辣,不論演員還是角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