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stellar星際啟示錄:如宗教偉大的宇宙

Standard

*圖片來自互聯網

《Interstellar 星際啟示錄》,IMAX。
這篇電影筆記,注定是偏頗的。(放心,雖然我對那些黑洞、蟲洞略有心得,但這篇不是技術文,沒有理論,只有觀後感。)

你問一個科幻片迷,Nolan最新那套太空戲好看嗎?你只會得到一個答案,沒有例外:好看!--請讓我細細道來。

宇宙是甚麼?夜裡抬頭望天,那就是宇宙。無邊無際、無法點算的星體、跨越時空、超越人類物理限制。我眼見這顆星與那顆星只有幾厘米距離,實際上它們相距幾千萬光年;那顆閃爍璀璨的明星,它的光芒來到地球給我看見時,其實早於幾憶光年前已爆炸消失。宇宙不只是我們眼見的模樣,許多理論、假設,只要有「想像力」,即使文科人如我,我心裡都有一個宇宙。一個永恆,而不斷死亡更新的宇宙。

電影為甚麼而存在?其中一個原因是「想像力」。偉大的電影有很多種,有的刻劃人性的善與惡;有的把人類幻想的事物「成真」,帶領觀眾去到現實去不到的地方,用「想像力」開拓人的「想像」。

Interstellar既是前者,描繪了兩(三?)對父女的感情,催淚至極;但在我,最感動我的,是後者。

Nolan將宇宙的宏大化成電影,將那些理論寫成故事、拍成畫面,在IMAX的巨幕上呈現給觀眾。當我親眼目睹黑洞的偉大,我像看見了「神」、看見了這宇宙一切的「創造者/毀滅者」、看見了「神蹟」--黑洞的力量,強大得不容置疑;人類渺少得,我只是一粒沙、一粒塵埃。宇宙如宗教,令我崇敬得跪下,流着淚,像個卑微的信徒。

電影完結,燈開始亮,我心還在宇宙的感動當中,(這感動比中段Matthew McConaughey的催淚戲還要多好幾倍!)好想痛快大哭一場,但也太怪異了,當其他人開始議論紛紛起身離場的時候。我只能忍下去,把那個敬虔留給文字。

※ ※ ※

我說科幻片迷一定喜歡《星際啟示錄》,它一次過討論了許多和宇宙有關的思考。別的電影只能針對一點造文章,Nolan卻能夠集大成。以下含劇透。

Anne Hathaway在星球C,像《新世紀福音戰士》舊劇場版最後,真嗣阿媽那句VO(大意):「當有一日,地球消失,我只係想有生物知道,曾經有人類存在過。」我記得很清楚,那個分鏡,初號機大字形躺著,在宇宙飄浮,背後有一道強光,似是某個發亮的星體。人類對於宇宙,或者毫無存在的意義。但既然我們在這裡存在過,不該如此滅絕。Interstellar向宇宙尋求答案,真嗣阿媽叫真嗣「生存下去,就有希望。」

Matthew McConaughey和Anne Hathaway在星球A浪費了幾小時,黑人隊員和地球已過去廿三年。新海誠早期有一短篇《星之聲》,也是說時間的差距。《星之聲》裡的女主角要去宇宙邊緣執行任務,她的時間和地球上男友的時間漸漸不再同步:女主角send一個message給地球所需的時間,愈來愈長,到後來她只花幾分鐘發出去到訊息,來到地球竟花掉十幾年--思念的距離,不再相等。思念被宇宙拉長了,拉得太長太長了。當他們回到太空船見到黑人同伴,唏噓無言;再看到兒女的message,只能夠痛哭。

(劇透完)

備受批評的《太陽倒數》,我其實很喜歡的。太陽在戲裡是宗教一樣的存在。戲中的第一代、第二代船長都因太陽的偉大而「瘋了」。角色們「擁抱」太陽的力量而死,那都是出於對宇宙、太空的力量的崇拜。《太陽倒數》的劇情推進不夠好,Interstellar就是完美版本。

去年科幻大片《引力邊緣》,完全比下去了。《引力邊緣》九成的畫面是後期CG,甚至是只要Sandra Bullock和George Clooney的臉部表情,再Key落電腦畫面。Interstellar剛剛相反,絕大部畫面都是真實拍攝。Nolan討厭綠幕、討厭3D,追求菲林的真實感。在太空船望出去的宇宙景色,他用投影方法拍攝、星球A、B、C就在地球的極地取景。我留意到,主角們火箭發射、太空船起飛降落的內部鏡頭,有種粗糙感。我不肯定是我多心還是甚麼,這令我想到60年代登月的畫面。我不是說CG不厲害,只是Nolan那種排除萬難都要把「想像」變成「真實」畫面的決心,勝過了電腦。

※ ※ ※

Interstellar談感情,極之感人。所以我初時說非科幻迷都會覺得好看。但沉澱過後,我不這麼想了。非科幻迷可能會覺得結局「你講晒啦」。但我卻認為,黑洞裡面就是不可觀不可測,Nolan將他拿手的想像賦予理論支持,給了科幻片迷一個可能--就是我上面說的「偉大電影用想像力開拓人的想像」。

寫完這篇筆記,我終於明白,為何朋友說要看三次。時間不能逆轉,唯有再次走進那個黑漆漆的地方,在銀幕再一次觀測黑洞--唯有親身飛進黑洞中心,才能看清「奇點」和「奇蹟」。

Leave a comment